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少年向学
郑樵父亲等先辈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因此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他也曾自述:“幼不学犁锄,慨然有读书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于史册见一传而高风凛凛者,必读之再三,通即掩卷长思,跻仰其为人,扦搏气概以从之游,若骤若驰,及之而后已。”而且,他还下定决心继承家风,把自己培养成为才华出众的人。
宣和元年(1119年),郑樵的父亲郑国器从太学回家后病死于苏州,郑樵冒暑赶往苏州,徒步扶柩而归。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并立下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还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立志著书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郑樵和郑厚联名上书,陈述二人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得偿所愿。尽管如此,郑樵的抗金爱国思想,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绍兴元年(1131年),由于宋高宗畏敌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这时,其兄郑厚在悲观失望中下山参加科举,继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郑樵则认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会埋没自己的读书志向,因此他不愿下山应试。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大书。
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郑樵再次背起包袱,独自一个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三年的努力,郑樵读遍东南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他说"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之后,郑樵就把书房搬到了夹漈山中的芗林寺,开始了他漫长的修史著书生涯。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书,并把这些新书寄给朝廷礼部。
宋代:郑樵
壁间飒飒松涛起,□□□□□冰冽。呼灯始见王右丞,毫毛矜贵逞奇杰。
挥洒冬山书屋图,岩壑幽棂坐高哲。数笔萧瑟天貌寒,不尽枯枝不尽雪。
高崖崛曲形凄肃,驱禽逐兽但松竹。傍有一水白于峰,千顷奔茫日难昱。
绢外似觉风惨激,大江尽断船相逐。室中之人淡如菊,长年手携一卷读。
窗外苍虬恣飞瀑,欲夺造化齐冷燠。天下无几焦孝然,当世宁更有梅福。
苦吟抱膝此何人,乃肯萧条立炼谷。古今书画技总微,贵有嵚崎生眼目。
我闻孙登居北山,隆冬披发以自覆。又闻昔贤暑重裘,六月御车鄙王侯。
二公气岸皆千里,朗月白霜胸际浮。名士逆天天不怒,冬景能暖夏能秋。
千载斯人不可致,我于画间得其意。揆向高飙远远至,笔光墨汁俱吐弃。
但悬此幅清吾心,千岩炎伏曦景炽,布褐推车我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