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颐
程颐(1033-1107.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於京师开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生于京师开封府泰宁坊,祖父程遹卒于黄陂县时,程珦刚年满二十岁。因无田园可以依靠,于是寄居在黄陂县,奉养母亲。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珦被选中,任黄陂县、庐陵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显贵官至上国柱,皇帝赐予京师泰宁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师开封府。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皇祐二年(1050年),18岁时,就上书朝廷,劝诫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会。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岁的程颐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廷试落第,遂不参加复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代:程颐
辞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阴生阙西。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冠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圣皇赫怒捷书缓,虎侯秉钺驱熊罴。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蕞尔小蛮何足殄,庶几聊吐胸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