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为人处事
范镇十八岁之年,即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偶遇成都知府薛奎,接谈之间,赏识其才,惊谓“此乃庙堂之人也!”遂聘至官舍为子弟讲学授课。范镇却不因此就稍有傲气,他坚持独自步行进出,既不乘车坐轿,亦不许迎送,如此一年有余,守门人尚不知他乃府台上宾。后来薛奎还朝,随带范镇入京,欣然向人夸示在蜀中“得一伟人”,并预言范镇“将以文学名世”。果然范镇赋诗论文,迅即蜚声京华。被评为像司马相如、陈子昂那样;一出剑门即表仪一代,领袖百家的人物。时京都有宋庠、宋祁兄弟,皆以文扬名,至观范镇文章,甚觉钦慕,自叹弗如,并与之定为布衣之交。
不久范镇举进士、礼部奏为头名,因为他不愿意在唱名时首先站出来,欢欣雀跃,陈述自己乃状元,有煞“风景”,仅授新安主簿.继升东监直讲。数年之后,为宰相宠籍荐升直秘阁、开封府推官等职,旋升起居舍人,知谏院。范镇胸襟开阔,洞察力极强,在政坛上一贯有高处着眼,大处着力的作风。时有奏章上疏论政,主张官吏,军权酌取其“中”,反对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和质量赢劣的庞大军队;兵、民、财三个系统亟须通气协调,不要互不相知,各行其是;特别要赏民、养民以增强国力,方能有效抵御外侮。不然“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等等,敢于直言不讳,而又深切当时现实。
直言不讳
仁宗皇帝赵祯在位多年无嗣,嘉祐二年(1057)突然发病,群臣惊虑,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希望赵家及早选定二位储君,以安人心,而赵桢总想自己能有一个亲生儿子来消受这万里河山,故不愿过继太子。民间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相传;拥立之事,牵涉到政治集团的宗派斗争,但失败,身败名裂,故群臣又都“莫敢先言”。惟范镇下决心,纵然掉脑袋也应“死于职”,不愿死在来争夺皇位乱军之中。他三次面见仁宗陈述争论,十九次上奏本章。力述立嗣理、由“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仁宗因此怒恼,范镜知谏院职,改集贤院修撰。后来他累申前议;文得韩琦等共同努力,帝始定赵曙继嗣。至邵位,英宗欲拜范稹为幸梢,但他又反对追尊赵曙生父为“皇考”,遂迁翰林侍读学士,次年出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
宋代:范镇
盛旦真明圣,平生伏至公。遭逢不世出,覆露与天同。
谅直诚多勉,谋猷愧罔功。后王明若日,夷夏庆同风。
喜气中兼外,欢谣北至东。敢图严密禁,擢处太清宫。
峻拔山形大,高明地望雄。起居无忘古,坐卧只思忠。
论乐嗟沦废,求音扣寂空。大和非隐伏,至理自穹崇。
暧昧幽还显,尊卑降复隆。使人思舞凤,如弋慕飞鸿。
世事安清谧,人心处正中。至醇当直诣,精义故旁通。
本自关瑶律,还须抚素桐。天材由圣作,物理要人穷。
往古为经始,来今是考终。云为极微妙,襟抱贮冲融。
敛聚阴阳气,窥观造化工。因君说乐事,诗咏照光虹。
宋代:范镇
成都一都会,千里带坤维。自昔公坐啸,至今人去思。
朝廷慎东注,方面要安绥。遂尔重藩屏,因之职殿帷。
龙光出剑匣,讴颂走江湄。晓雪离都驭,春风入境旗。
壶浆故父老,竹成旧童儿。叠足相欢跃,同心仰福禧。
邦人顾若此,邑子更何其。会讲中和化,重为乐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