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弼
(1004—1083)宋洛阳人,字彦国。仁宗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为知制诰,使契丹,力拒其割地之挟索,然许增岁币。三年,迁枢密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至和二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务守成,号贤相。神宗问边事,曰“愿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拜相。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判亳州,复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以韩国公致仕。卒谥文忠。有《富郑公诗集》。 ►的诗文全集
富弼虽然居住在家,朝廷有大事,他都知无不言。郭逵征讨安南,他乞求诏令郭逵选择有利地位以便进退,来保全军队;契丹争执河东地边界,富弼认为朝廷不能答应给地;星象发生变化,请求广开言路;又请求尽快更改新法,来解除百姓倒悬之急。神宗虽然没有全部采用,但眷念礼待没有减少,曾经因为王安石要推行某种新措施,神宗推辞说:“富弼亲手书写上疏称‘老臣无所告诉,只望着屋顶私下叹息’的那种情形,很快就会出现了。”神宗对他如此敬重。
临终犹谏
元丰三年(1080年),“元丰改制”施行,富弼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同年,前宰相王尧臣之子王同老上书朝廷说:“先父(王尧臣)任参知政事时,正当仁宗服药,曾经与富弼和文彦博商议立皇储之事,正巧第二天仁宗病愈,此事就作罢。”神宗向文彦博确认后方得知实情。神宗嘉奖富弼不自夸功劳,授他为司徒,并升其子富绍京为阁门祗候。
元丰六年闰六月二十二日(1083年8月8日),富弼在洛阳的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亲手封存遗奏,让他的儿子富绍庭献给朝廷,大致内容是说:“陛下即位的时候,正是邪臣采纳进言任命官员的时候,听受不适宜,致使陛下失聪误明,逐渐养成祸患。如今上自辅臣,下到士人,都害怕祸乱图谋利益,长久以来成了一种败坏的风气,忠诚正直之言,不能再让陛下听到。臣下年老害病将要死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只是不忍心陛下辜负圣明,于是倾尽肝胆,希望陛下哀惜怜悯愚臣,对愚臣之议加以采纳。去年永乐之役(指1082年的宋夏永乐城之战),兵民死亡数十万人。如今久戍(意指长年征战)不止,难道能讳言过失,由于失败感到耻辱而不考虑挽救当时的祸患吗?天地是最仁慈的,难道会和羌夷较量曲直胜负吗?希望归还侵占的土地,停止战争让老百姓得到休息,让关、陕之间,慢慢地产生生机。加上陕西又设置保甲,修葺教场,州县都实行,势头犹如星星之火形成燎燃之势,人人都惶恐害怕,很难再任用,还不如罢免停止来怀柔安抚。臣下所陈述的事情,都是对于国事的济助立竿见影的。至于最重要的道理,则在于圣人的遗教,以及所用的是君子、小人的辨别。陛下审查观看天下形势,难道认为不值得担忧吗?”
神宗览奏后,感到震惊痛悼,为他辍朝三日,亲撰祭文祭奠,追赠太尉,谥号“文忠”。 同年十一月,富弼葬于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的南张里。
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富弼配享宋神宗庙庭。宋哲宗亲自篆其碑首为“显忠尚德”,让翰林学士苏轼撰文刻写。次年,加赠太师。
绍圣三年(1096年),宰相章惇执政,认为富弼“弼得罪先帝(神宗)”,免除了他配享庙庭的资格。到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重新让富弼配享庙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富弼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当时北宋诸臣入祀的还有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司马光。
参考资料:
1、《宋史》
宋代:富弼
尤劲而要,粤惟定武。
兵劲在驭,用则羆虎。
失驭而劲,骄不可举。
曰保曰贝,闭壁连阻。
武爵新守,束手就虜。
皇帝日噫,汝武曷取。
有敝必革,以儒于抚。
公来帅定,始以威怒。
有兵悍横,一用于斧,
连营怛之,胸粟腰伛。
既懼而教,如餔如乳。
以剌以射,以鉦以鼓。
无一不若,师师旅旅。
列城自剌,靡不和附。
阴沴为梗,降此大雨。
大河破洩,在河之浒。
民被黯墊,田入莽污。
流离荡析,不得其所。
公慼日吁,予敢宁处。
迺大招来,迺大保聚,
乃营帛粟,寒衣饥茹。
民归而安,水下孰御。
强弱死生,由公复虑。
曰义曰仁,震肃春煦。
合和蒸天,天顺以序。
公境独稔,爰麦爰黍。
公俗独乐,夫耕妇杼。
人虽曰康,公亦奚豫。
谓此一方,民与兵具。
务剧任重,稽古其裕。
人皆谓公,与古为伍。
公文化民,公武御侮。
何思古人,公不自许。
遂择奇匠,绘于堂宇。
列其行事,指掌可数。
前有古有,在我门户。
后有来者,依我墙堵。
斯堂勿坏,有堂有故,
堂之不存,来者曷睹。
宠乎焕乎,千载是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