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寇准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的诗文全集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凖在雷州任所忧病交加,卧倒在床。此时,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寇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仁宗为寇准昭雪,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寇准得以归葬下邽。

  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凖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参考资料:

1、《宋史》

祠墓

寇公祠
  寇准去世后,经他夫人宋氏请求,将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径衡州(今衡阳市)、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地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据说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
  雷州西湖宋园内有寇公祠,寇准一生的最后18个月在雷州度过。遗体运回西京安葬,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1135年(宋绍兴五年)宋高宗又赐“族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今天的人们,却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其矗立在祠前的塑像,详阅展厅陈列事迹,凝眸当年其寓所仿制的他生前用的家具;噙泪低吟其感人肺腑的遗篇,依恋的徘徊在“莱泉井”边。这口寇公饮用过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称“莱泉”。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海北南道廉访使余琏修井,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准的诗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尝庙貌新。”“寇公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

寇莱公墓
  寇准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封土高4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当时任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毕沅所书。1986年后,当地政府重视文物,在此兴建寇准小学,以保护这座衣冠冢和纪念历史名相。

寇准的诗文

月夜怀杜陵友生原文

宋代:寇准

一忝轺车命,三逢水国春。
重看汉浦月,独忆杜陵人。
旅宦违前计,归田失旧邻。
年来更多绪,清泪满衣巾。

早秋二绝 其二原文

宋代:寇准

一听早蝉响,坐悲芳岁阑。新秋空索寞,前事但心酸。

南宫宿斋原文

宋代:寇准

南宫向夕景弥清,风竹萧然动远情。忆到陕城东阁伴,拂窗敲砌送寒声。

送李生二绝句 其一原文

宋代:寇准

爱君白发无羁束,命驾常为千里游。一夜春江又回棹,当时风雨满汀洲。

辇下春望原文

宋代:寇准

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春日怀张曙原文

宋代:寇准

不见张夫子,岩花几度新。
久闲空赋命,远别更伤春。
雨艇愁天末,烟蓑隐渭滨。
应嗟年未冠,已作异乡人。

成安感秋原文

宋代:寇准

蝉噪木叶下,远客忽惊秋。
凝恨悲晚候,万绪皆如抽。
芳时同梦幻,急景如奔流。
念我何为者,年来生百忧。
贫居负胜事,壮岁伤羁游。
临民惭墨绶,垂钓思沧州。
达则济天下,穷当守一丘。
胡能效时辈,靦冒随沉浮。

长安春望感怀原文

宋代:寇准

灞岸春波远,秦川暮雨微。
凭高正愁绝,烟树更斜晖。

春初夜书原文

宋代:寇准

水国淹留岁月空,云山东云阻千重。
欲令遥夜春愁薄,须赖黄醅腊酒浓。
南浦有潮舂栅锁,西窗无睡怯岩钟。
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

长安春书原文

宋代:寇准

务闲公府都无事,骑吏前驱引马行。
雨霁晚街官柳色,日长春寺讲钟声。
云山已有终南秀,泉石犹思洛下清。
闻道曲江新水满,欲携歌管出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