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的诗文全集

  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此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一万余人,以减少用度。

  庆历四年(1044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同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韩琦的诗文

北第同赏芍药原文

宋代:韩琦

芍药名高致亦难,此观妖艳满彫栏。酒酣谁欲张珠网,金钿偏宜间宝冠。

露裛更深云髻重,蝶栖长苦玉楼寒。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次韵答崔公孺国博西亭感怀原文

宋代:韩琦

常喜交亲燕此中,忽移欢绪作悲翁。桃阴已盛何曾语,桧影长闲不厌风。

数漏趁朝心拱北,忍饥开阁客盈东。人生易别须偷暇,为我樽前话苦空。

至和乙未元日立春原文

宋代:韩琦

元日难逢是立春,普天谁不喜佳辰。一年气候均诸节,万卉芳菲实九旬。

柏叶始倾为寿酒,土牛随示力耕人。故阴尽革无馀腊,端朔阳来庆共新。

贺观文富公迁职原文

宋代:韩琦

秘殿班崇极迩联,九重思旧及高贤。虽知荣宠公非乐,且喜孤忠帝尚怜。

惠物裤襦联一境,得时霖雨即敷天。万方翘首皋夔入,待见唐虞致治年。

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原文

宋代:韩琦

邺宫废瓦埋荒草,取之为砚成坚好。求者如麻几百年,宜乎今日难搜讨。

吾邦匠巧世其业,能辨环奇幼而老。随材就器固不遗,大则梁栋细棼橑。

必须完者始称珍,何殊巨海寻三岛。荆人之璧尚有瑕,夏后之璜岂无考。

况乎此物出坏陶,千耕万斸常翻搅。吾今所得不专全,秘若英瑶藉文缫。

君诗苦择未如意,持赠只虞咍绝倒。君不见镇圭尺二瑁四寸,大小虽异皆君宝。

宾雁原文

宋代:韩琦

候时宾雁觉秋分,便委胡霜溯楚氛。一片画屏横远岫,几行书字帖轻云。

信通离阔诚虚语,声到英雄似不闻。莫趁衡阳恋闲暖,南儿矰缴正纷纷。

祀坟马上原文

宋代:韩琦

二茔逢节展松楸,因叹农畴荐不收。高穗有时存蜀黍,善耕犹惜卖吴牛。

泉乾几处闲机硙,雨过谁家用粪楼。首种渐生还自喜,尚忧难救赤春头。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二首 其二原文

宋代: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颍湖春早柳萦桥。相从谁挹浮邱袂,左在琴书酒满瓢。

牡丹初芽为鸦啄之感而成咏原文

宋代:韩琦

牡丹经雨发香芽,满地新红因饿鸦。利嘴可能伤国艳,只教春色入凡花。

病中望雪原文

宋代:韩琦

日日颠风喧病枕,曾无片云飞虚空。方嗟大疾被囚缚,敢请上帝前民丰。

人嘱衰翁略外事,心存众瘼能宽中。纷纷盈尺谅旦夕,和霁迎得春融融。